
昨天的百官:糜家岭出土“国家一级文物”
1972年1月百官牛头山的糜家岭出土了一件东汉器物“褐釉虎子”。其精美绝伦的造型和图案,赢得无数参观者的惊叹,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,现为上虞市文物管理所收藏。“褐釉虎子”的出土颇有点传奇色彩。那是“
1972年1月百官牛头山的糜家岭出土了一件东汉器物“褐釉虎子”。其精美绝伦的造型和图案,赢得无数参观者的惊叹,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,现为上虞市文物管理所收藏。“褐釉虎子”的出土颇有点传奇色彩。那是“文革”期间“农业学大寨”的年代,百官五村的群众为了养猪到处上山挖掘坟墓石材做猪厩。当年的牛头山天工造化,山峦起伏,留存的糜姓古墓古迹很多,在我的记忆中,还见到过许多石桌、石椅、石雕、石柱等东西。1972年1月份的有一天,大家在牛头山一座大户人家无主坟前掘坟、开棺、挖石、取砖忙个不停的时候,发现墓中棺材里有许多陪葬物,在阳光下闪闪泛光。于是有人怀着好奇的心情,走上前去,探出双手,小心翼翼地扒去周围的泥土,一个黑乎乎颜色的陶瓷器罐便呈现在人们的面前。当年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还是比较强的,马上报告了文管部门,上面迅速派人下来进行文物调查。这便是后来的那件精美绝伦的“褐釉虎子”。
据鉴定,这件“褐釉虎子”应为古人的溺器,亦可作水器之用。作站虎状。前端开管状流,流口左侧堆饰咆哮状虎面;后端抹平作虎尾。通高18.60厘米,长26.80厘米。圆筒形,前端有略翘圆形口,口左侧为张嘴虎首,与口成90°角,背上装辫形有绞索状提梁,下安四蹄足,遍身刻饰虎毫不规则的曲线纹。灰白色胎,外施褐釉。属于国家一级文物。这件“褐釉虎子”是百官先民高度智慧的结晶,是东汉时期上虞窑场创烧出来的成熟陶瓷代表作。
中国的陶器源远流长,早在约一万年前,中国人的祖先就发明了陶器。原始陶器是泥质陶器,制作简单,表面无装饰。新石器中期,以仰韶文化为代表,出现了彩陶艺术,多为红陶。新石器晚期,红陶开始转向以黑陶为主的龙山文化亦称黑陶文化,这是中国陶器文化中的精品。
上虞境内瓷土(石)蕴藏丰富,古窑址分布众多,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。在春秋战国特别是越国(绍兴)句践时期,大力发展农牧手工业生产,社会经济得到极大发展。到两汉时期,绍兴成了青铜镜的铸造中心,而上虞则兴起了青瓷业,在东汉中晚期终于创烧出了成熟瓷器。
上虞的东汉窑址,主要分布在今天的上浦镇和梁湖镇。上浦镇的大湖岙、四峰山,梁湖镇的拗花山是东汉窑址分布最密集的区域。在章镇的花坎村、上浦的凌湖村、梁湖的皂里湖四周也都发现了不少东汉窑址。另外还在汤浦镇的珠湖村、汪家村,百官的外严村和百官的龙山九浸畈都发现了东汉的瓷窑遗址。据有关部门统计,上虞东汉瓷窑遗址共有57处。
上虞的东汉窑址烧造的产品有碗、罐、钵、钟、瓿、罍、簋、五管瓶、托盘、壶、洗、鬼灶、虎子、耳杯、盆等等,但以碗、罐为最常见。其次是钟、洗、瓿、罍等产品。所见纹饰有弦纹、水波纹、叶脉纹、铺兽、网纹、半圆内饰网纹、米字纹、乳钉纹、重线菱形纹、布纹、四短直线纹、钱纹、梳形纹、菱形内布短直线纹、方格纹、飞禽走兽纹、回纹及各式几何纹。
东汉时期,上虞众多窑场创烧出了一批又一批成熟的瓷器,开启了陶瓷史上的新纪元。自东汉以来,以曹娥江中游为中心的上虞庞大越窑体系,烧造出了中国陶瓷史上一个灿烂鼎盛的青瓷时代,历一千余年之久。上虞的越窑青瓷上贡朝廷,下供庶民,远销亚非,唐人陆羽曾在《茶经》中议及瓷器时,称越州青瓷为天下第一。
我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,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。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,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。可以说,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陶瓷发展史,古代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,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,并形成各个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。今天当我的手触摸到历史的时候,就会觉得那是一种凝重;今天当我的心与历史碰撞的时候,就会觉得那是一种承载不起的沉重……
版权声明:本文由网通传奇3000ok传奇sf最新发布站原创或收集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zhantuglass.com/html/sanwen/l5y4iiitr1.html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