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不老的童谣
做了母亲,有了自己的孩子,以往有些急躁的性格终于被打磨得有引起细腻了。每每孩子睁着天真无瑕的眼睛,盯着我又哭又闹不肯睡觉时,童谣是最好的催眠术。于是孩子总在我轻声慢语的哼唱中,躺在我的臂弯里恬恬地睡着
做了母亲,有了自己的孩子,以往有些急躁的性格终于被打磨得有引起细腻了。每每孩子睁着天真无瑕的眼睛,盯着我又哭又闹不肯睡觉时,童谣是最好的催眠术。于是孩子总在我轻声慢语的哼唱中,躺在我的臂弯里恬恬地睡着了。我和许多同龄人一样,会唱许多的童谣。既有流行的小白兔乖乖,把门来开开等等以小动物故事为主的童谣,又有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,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等以简单的数字开发儿童智力的童谣。总之,如今的童谣都是轻松活泼、健康向上为主题的。过去那些童谣正在逐渐被年轻人遗忘,有的已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遥想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我们,能听到的童谣真是少之又少,而且多半是粗糙没有文化底蕴的。孩子不哭不闹时母亲就唱“月亮奶奶,拄个拐棍,跌个轱辘(即跟头),拾个小钱,买个烧饼,烧饼糊了,刮嚓刮嚓没了。”当孩子哭闹时就用吓唬的办法,唔、唔、唔,孩子不哭盖花被,孩子哭打棒槌。还是就是狼来了,虎来了,吓得孩子哭开啦。原因很简单,我们的母亲出生在50年代,刚刚解放的国家一穷二白,百姓生活当然是捉襟见肘。她们的童年时代又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缺衣少食,能识字的孩子寥若晨星,少年时追风赶潮的识字班、扫盲班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。青少年时代又赶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,白茫茫大地真干净,于是她们的文化知识更加贫乏。而颇负盛名的《摇篮曲》:风儿轻月儿明,树叶遮窗棂呀,好宝贝快点睡觉吧,我们却很难听到。因为我们的母亲大字识不了一筐,不会唱这种经过艺术加工的作品,而外婆又没有教给她们什么童年谣。
外婆出生在五四运动前后的20年代,她们大多只有姓氏而没有名字。她们大多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脚女人。从小信奉的是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的古训,青少年时代又逢战争,民不聊生。总之没有了皇帝坐龙廷,天下一片大乱。能活下命来已属侥幸,哪能顾得上其他?顶多哼两句“小白菜呀黄又黄,三岁两岁没了娘,想起亲娘泪汪汪……
没进过学堂,目不识丁的外婆;上了几天学,参加过扫盲班的母亲;受过义务教育、初等教育、高等教育的我;出生在新世纪,必将受更好、更高教育的我的孩子——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,更是社会历史的折射。新的世纪,新的时代,需要新的声音。童谣,不老的童谣啊,是孩子们永远的歌!
版权声明:本文由网通传奇3000ok传奇sf最新发布站原创或收集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zhantuglass.com/html/sanwen/xu54yirh21.html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