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遥古韵

平遥古韵

鞶绣散文2025-05-27 15:40:28
漫步平遥古城,满目的青砖灰瓦,精巧的飞檐雕壁,高耸的城墙市楼,鲜亮的红灯金匾,你仿佛置身于久远的那段历史,每至一处,都使人目不暇接,叹为观止。然而,我最欣赏的还是平遥的楹联,那一字一句,文工音圆;一言
漫步平遥古城,满目的青砖灰瓦,精巧的飞檐雕壁,高耸的城墙市楼,鲜亮的红灯金匾,你仿佛置身于久远的那段历史,每至一处,都使人目不暇接,叹为观止。然而,我最欣赏的还是平遥的楹联,那一字一句,文工音圆;一言一语,词贴意深。它们遍布在古城的每一个角落,虔诚地站立在大门的两侧,娓娓地述说着古城的故事,款款地迎接着往来的嘉宾。它们是古城流盼生辉的眼睛,永不褪色的灵韵。

(一)

当地人常说:在平遥有两个衙门,一个主阳,一个主阴,一个是县衙,一个是城隍庙。在那“县衙门口朝南开,有理没钱别进来”的年代,百姓是难以遇上一个真正“青天大老爷”的。但当我看了县衙大堂的楹联,却有些感慨,那言简意赅的两联文字,表现的却是今天的“官”也难以达到的一种心境。
吃百姓之饭,穿百姓之衣,莫道百姓可欺,自己也是百姓
得一官不荣,失一官不辱,勿说一官无用,地方全靠一官
多么精辟的对联啊,如何对待百姓,怎样看待做官,简单的两句已经论到了极至。象这样内容的对联,在县衙比比皆是,就连城隍庙也是:“善游此地心不惭,恶过吾门胆自寒”,表达的是惩恶扬善的愿望。不可否认的是,很多楹联也受到了时代的局限,宣扬的是宿命论的思想。最典型的是城隍庙联:
夫妻是缘,或有缘或无缘无缘者不配
儿女是债,或还债或讨债无债者不来

(二)

平遥的庙多,平遥的戏多。什么文庙、武庙、龙王庙、关帝庙……,有庙必有戏楼,有戏楼必有对联,而戏楼的联又是最精彩的一笔。就拿武庙的戏楼联来说,文字生动形象,仅用了22个字,把人们演戏看戏的情景,表现的惟妙惟肖。
郑艳楚娃,莫笑作葫芦依样
风琴雅管,还倾听绝妙好词
看戏的人,每至精彩处,竟被逗的笑弯了腰,身体弓着象个葫芦,当时的场景如在眼前。
人们常说:内行看门道,外行看热闹。这对看戏是再合适不过了。关帝庙的戏楼联从不同的人看戏入手,表现了看戏的不同境界:
戏中有文,文中有戏,识文者观文,不识文者看戏
音内藏调,调内藏音,知调者审调,不知调者听音
最有寓意的要数龙王庙的戏楼联,从戏中阐述了人生的哲理,生活的感悟,而且语言巧妙,堪称佳作。
曲者曲也,雅曲内写尽人情,愈曲愈直
戏岂戏矣,游戏中传出物理,越戏越真
平遥的戏楼联,能从戏中看人生,明哲理,知善恶,这也许正是它的高人之处。

(三)

平遥位于晋中,从那鳞次栉比的民居,琳琅满目的店铺,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昔日的繁华。晋商名传遐迩,平遥富甲一方,从楹联里就可以略见一斑。
清道光年间,晋商已经在北京等地开设了店铺,每逢年终,都要雇用镖局往山西老家押运银两,不仅运费昂贵,还不安全。于是,山西产生了专营汇兑的日升昌票号,也就是中国最早的银行。从悬挂在日升昌大掌柜门前的楹联,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票号的经营状况。
轻重权衡千金日利
中西汇兑一纸风行
象许多名匾,故意把字增减笔画,写成错字一样,这里下联的“纸”字也多写了一点,其中的意思是希望日升昌的汇票多一点,再多一点,体现了藏在字后的良苦用心。
平遥的票号占全国的一半之多,还有很多老字号的镖局、客栈、药店、当铺等,每一幅楹联背后,都在讲述着一个久远的故事。就连厕所的对联,也是那样的雅致:
因人而设来随便
解君之急可自由
在平遥的一路踏游中,我总是在一幅幅楹联前驻足良久。这些楹联是平遥不可或缺的部分,是古城的点睛之笔,光彩之处,是文学长河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。我们不能设想,假如没有这些楹联,平遥古城会是怎样的景象……
标签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