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读《通鉴杂感》之金戈铁马篇
一、李陵兵败据《资治通鉴》记录,公元前99年,恰逢贰师将军李广利(汉武帝宠姬李夫人的哥哥)出击匈奴,汉武帝原本命李陵保护李广利兵团后勤补给路线。然而,李陵自愿请战,率领五千步兵踏平单于王庭。没有骑兵的
一、李陵兵败据《资治通鉴》记录,公元前99年,恰逢贰师将军李广利(汉武帝宠姬李夫人的哥哥)出击匈奴,汉武帝原本命李陵保护李广利兵团后勤补给路线。然而,李陵自愿请战,率领五千步兵踏平单于王庭。没有骑兵的保护,李陵的出击凶多吉少。果然,匈奴单于栾提且鞮侯亲帅三万大军将李陵团团包围。李陵与匈奴兵团惨烈交战,击杀数千人。单于栾提且鞮侯再度调集八万余人参加围歼,李陵兵团处境险恶,且战且退,每天接战数十次,杀伤匈奴数千人。匈奴沮丧,决定放弃。不幸的是,李陵一个叫管敢的部下受到指挥官侮辱后,投奔匈奴,暴露李陵兵团不足三千人的武装。匈奴兵团决心俘虏李陵,再度发起攻击。李陵被困山谷,一天之中,发射五十余万箭,刀枪尽折,战士伤亡殆尽。夜半,李陵命击战鼓,战鼓已破,李陵与韩延年率领十余壮士向南突围,匈奴骑兵数千人追击。韩延年战死,李陵仰天长叹:“没有面目报答皇上。”投降。汉武帝刘彻得知李陵投降的消息,大发雷霆,于公元前94年下令屠杀李陵全家。
李陵孤军深入本无胜算,在匈奴调动举国之兵的重重围困下,仍然转战千里,苦苦搏斗,重创敌军,足以激励天下。李陵的兵败情有可原,他的悲剧却在两千多年之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上演。司马迁在《报任安书》中指出:“李陵对父母孝顺,待士兵有恩信。常奋不顾身,赴国家急难,有国士风范。如今不幸在一次战役中失败,那些住在安全地方,拥妻抱子的官员不思量战场艰辛,反而落井下石,捏造构陷,使人痛心。”与李陵相比,贰师将军李广利靠着裙带关系当上将军,为了争夺汗血宝马,损兵折将几万人,却依然升官封爵。自古忠良无善终。为什么总是忠良没有好的结局?皇权的兽性、官场的龌龊才是幕后最大的黑手。
二、万里诛杀
在中国的历史上,匈奴自古就是威胁北方边境挥之不去的阴影。周王朝姬靖时代,猃狁部落(匈奴前身)侵略中国,兵锋直抵泾阳(今甘肃平凉市)。汉武帝时期,在数次派遣远征军的沉重打击下,匈奴分裂成南北两个汗国。然而,来自北方的威胁并未解除,北匈奴依旧对西域各国杀伐抢夺,横征暴敛,并侮辱汉朝使节,肆意掠夺北方边境。
公元前44年,汉朝驻西域副指挥官陈汤假传圣旨,征调西域各国武装力量共计四万余人,兵分六路穿过大宛、乌孙王国挺进三千四百公里,与北匈奴郅支单于对决于都赖水畔(中亚巴尔喀什湖)的单于城下。攻击开始,匈奴守军凭借土城高墙负隅顽抗,汉朝远征军相继伤亡。当攻城之战达到白热化,郅支单于及皇后、夫人等数十位美女登城反击。汉朝强弓部队一箭射中郅支单于鼻子,而皇后、夫人也多有伤亡。天亮时分,汉朝远征军对单于城再度发动攻击,四面纵火,杀声震天,战鼓擂动,号角哀鸣,大地沸腾,将士不计生死,争先举盾堆土而上,攻破城池,砍下郅支单于人头,计斩皇后、太子、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,生擒一百四十五人,投降一千余人,北匈奴宣告灭亡,北方边境归于平静。
相比那些整日相互倾轧、窝里斗的官场人物,陈汤成就的是一番英雄的事业。即使今日看来,穿越茫茫戈壁,奔袭万里,与强虏决战于城下亦属不易之事,何况是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。无论是胆略还是军事指挥才干,陈汤都令人敬佩,其建立的功勋都应彪炳千秋、光照万世。
在随后发往首都长安的上疏中,陈汤提笔赫然写下:“胆敢冒犯强大中国者,距离再远,也必诛杀!”中国神圣不可侵犯之主权,中国人维护民族尊严之决心和豪气,在陈汤的上疏中跃然纸上,上干云霄,即令两千多年后听到,仍觉热血沸腾,激情澎湃,无限神往!我们反对战争,但却决不吝啬鲜血与生命,支持维护国家尊严的正义之战。鄙人以为,此战远远超越了当时的意义,陈汤之誓灭强虏,维护国家尊严的不懈努力当成为中华民族之魂魄,此种精神当被中华后世之子孙谨记、传承!
版权声明:本文由网通传奇3000ok传奇sf最新发布站原创或收集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下一篇:骂人的风度及其他
相关文章